close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三節
作者:佚名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滕文公問道:“騰國是一個小國,處在齊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司。是歸服齊國好呢,還是歸服楚國好呢?”
  孟子回答說:“到底歸服哪個國家好我也說不清。如果您一定要我談談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個辦法:把護城河挖深,把城墻築堅固,與老百姓一起堅守它,寧可獻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這樣,那就可以有所作為了。”

注釋
①滕文公:滕國國君。滕國,古國名,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姬姓,開國國君是周文王的兒子錯叔繡。在今山東滕縣西南。公元前414年被越國滅,不久復國,又被宋國消滅。
②間:處。
③池:城池,也就是護城河。
④效:獻,致。

 

讀解

作者:佚名
  作為一個小國,怎樣在弱肉強食的大環境裡站住腳,不至於被別的強國侵略,不至於被消滅,這當然令其統治者頭痛。所以,滕文公要問政於孟子。而孟子並沒有要求滕文公做大做強,換一個人,或商鞅、或孫子、或蘇秦、或其他兵家、法家人物,無疑會要滕文公做大做強,以抵禦外來侵略。而孟子為什麼不要求做大做強呢?其實,做大做強的根本基礎還是在於“愛民”,在於施仁政。孟子在第五章裡就說過,如果能與民同樂,與民同利,與民同欲,將心比心,體恤人民,憂樂人民;那麼,人民也就會與統治者同憂同樂,進而擁護統治者,使其統治地位更加鞏固。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尋求最佳行為方式而“愛民”,故在與齊宣王的談話中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基礎方針,所以,讓老百姓有恆產,讓他們有一定的生活自由,有五畝地的人家戶,讓他們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人就有衣裳穿了。雞鴨豬狗等家禽,不失時節地繁殖養育,七十歲以上的人就有肉吃了。有百畝地的人家戶,不要奪去他們農業耕種的時間,數口之家就不會鬧饑荒了。鄭重地開展學校教育,強調繼承歷史的經驗和兄弟和睦的意義,頭髮斑白的老人就不至於在路上肩挑頭頂奔波勞累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整年不受饑寒,人們就會擁護這樣的統治者。而有了這樣的統治者的國家,人民就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安定生活,就會誓死捍衛這種安居樂業的生活方式,有了這樣的人民,就可以是戰無不勝的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堅持大腦不生鏽* 的頭像
    *堅持大腦不生鏽*

    *堅持大腦不生鏽*的部落格

    *堅持大腦不生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