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節
作者:佚名
  鄒與魯哄。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鄒國與魯國交戰。鄒穆公對孟子說:“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犧牲的。殺他們吧,殺不了那麼多;不 殺他們吧,又實在恨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到底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災荒年歲,您的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屍於山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裡堆滿糧食,貨庫裡裝滿財寶,官吏們卻從來不向您報告老百姓的情況,這是他們不關心老百姓並且還殘害老百姓的表現。曾子說:‘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現在就是老百姓報復他們的時候了。您不要歸罪於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領導人,肯為他們的長官而犧牲了。”

注釋
①鄒與魯拱:鄒國與魯國交戰。昭,爭吵,衝突,交戰。
②穆公:即鄒穆公。孟子是鄒國人,所以穆公問他。
③莫之死:即“莫死之的倒裝,“之’”指“有司”。意思是“沒有人為他們而死。”
④疾:憎恨。
⑤轉:棄屍的意思。
⑥幾:接近,差不多。
⑦曾子:即孔子的學生曾參。
⑧尤:動詞,責備、歸罪。


參考賞析
寫賞析 寫賞析
讀解

作者:佚名
  愛民者得民擁護,不愛民者民見死不救也。這次鄒、魯之爭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孟子所說的,以及所引曾子的話,都是對孔子“對等原則”的發揮。孔子學問的中心是“仁”,即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親愛,相互愛護,相互幫助。這就是人際關係中最基本的對等原則。《詩•大雅•抑》:“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依照這個對等原則,你投入了“愛”,才能得到愛的回報;你投入了“信”,才能得到誠實的回報。如果你對別人是欺騙,那麼別人也會不誠實。所以,人如果失去了愛心,那麼剩下的還有什麼呢?你用狠心來對待別人,別人也就敬而遠之了。而鄒穆公糧倉積滿,府庫充足,有關的官員卻沒有報告,這就是居上位者殘害下面的百姓。這裡面還牽涉一個問題,即君王愛民而官吏違之。據說鄒穆公是比較愛民的,還是施仁政的,但為什麼還會出現在災荒的歲月裡,百姓中年老體弱的大批死亡而被棄屍於山溝中,年輕力壯的人四散逃荒有近千人的景況呢?這就是任用賢才的問題了。所謂賢才,不僅僅是能幹,懂得管理,更重要的是應有一顆愛民的拳拳之心。這一點,尤為現代管理者所應重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堅持大腦不生鏽* 的頭像
    *堅持大腦不生鏽*

    *堅持大腦不生鏽*的部落格

    *堅持大腦不生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