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醜章句上·第六節
作者:佚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先王由於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裡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棋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係,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問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
注釋
(1)不忍人之心;憐憫心,同情心。
(2)乍:突然、忽然。
(3)怵惕:驚懼。側隱:哀痛,同情。
(4)內交,內交即結交,內同“納”。
(5)要(yao)譽:博取名譽。要同“邀”,求。
(6)端:開端,起源.源頭。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讀解
作者:佚名
不動心又能當官為政,管理人民,最關鍵的就在於人人都有愛心、同情心和憐憫心,這是孟子最著名的四端說,是孟子倫理學性善說的心理學基礎理論,也是孟子王道愛民政治學說的理論基石。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仁愛之心,正因為有不忍傷害別人之心,才有不忍傷害別人的愛民政治,孟子用見到一個小孩將要掉下井去的事例,來說明人們都有恐懼害怕警惕的心理和天性,這種心理和天性既不是要跟孩子的父母攀親結交,也不是要求取鄉黨朋友的稱譽,更不是厭惡擔心別人指責自己見死不救的壞名聲才產生的。因此他分析說,沒有同情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恥憎惡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謙讓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是非辨別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因為人們的同情惻隱之心、憎惡羞恥之心、謙讓之心、是非辨別之心是與生俱來的一種天性,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人性與獸性的根本區別。人若是失去了人性,也就等同於動物了。
因此,同情惻隱之心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關係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同情惻隱之心,去同情惻隱別人,別人也才會在你困難時同情你,幫助你,根據這種對等原則,才可以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係。若是沒有這種同情惻隱之心,從不關心別人,別人又怎麼會來關心你呢?羞恥憎惡之心是選擇最佳行為方式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羞恥憎惡之心,羞恥於去傷人害人做壞事,你才會選擇一種最好的行為方式去與別人交往,才不至於引起別人的誤解而導致交往不成或事情辦不成。若是沒有這種羞恥憎惡之心,就會胡作非為,從而導致人際關係破裂。謙讓之心是遵守社會行為規範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謙讓之心,才會遵守約定俗成的社會行為規範以及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若是沒有這種謙讓之心,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視社會行為規範不顧,視國家法律法規不顧,只會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是非辨別之心是開啟智慧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是非辨別之心,才能知道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才能分清善惡,才不至於舍善追惡,捨本逐末。若是沒有這種是非辨別之心,你就會沒有智慧,你就會輕易相信別人而上當受騙。所有自身具備這四種開端的人,如果懂得就會將它們發揚光大,就象剛剛點燃的火會蔓延,就象剛剛噴出的泉水會流到遠處。如果能充分發揚它,便足以使四海安定;如果不能充分發揚它,也就不足以侍奉父母了。因為侍奉父母也要有這種同情惻隱之心,也要有這種羞恥憎惡之心,也要有這種謙讓之心,也要有這種是非辨別之心,否則,就不會同情父母,就不會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情關係,就不會謙讓,就不會辨別自己或者是父母的是非善惡。如果一個人在家裡都是這樣,在外、在單位裡又怎麼能指望他是一個好人呢?孟子的這段論述,與曾子的《大學》所描述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乃是同一道理。這也是孟子對孔子“仁、義、禮、智、信”的發揮,孔子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就是:用智慧(智),用真心誠意的態度(誠信),尋求一種最佳行為方式(義),遵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範(禮),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係(仁),從而創造出良好的生存空間以及良好的生存環境,以使自己和別人都能獲得幸福而快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