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上·第六節
作者:佚名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孟子見了梁襄王,出來以後,告訴人說:“遠看不像個國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嚴的樣子。突然問我:‘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我回答說:‘要統一才會安定。’“他又問:‘誰能統一天下呢?’“我又答:‘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一天下。’“他又問:‘有誰願意跟隨不喜歡殺人的國君呢?’“我又答:‘天下的人沒有不願意跟隨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天旱的時候,禾苗就乾枯了。一旦天上烏雲密布,嘩啦嘩啦下起大雨來,禾苗便會蓬勃生長起來。這樣的情況,誰能夠阻擋的住呢?如今各國的國君,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來解救了。真象這樣,老百姓歸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樣,嘩啦嘩啦誰能阻擋的住呢?”
注釋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語(yu):動詞,告訴。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u).
④與:從,跟。七八月:這裡指周代的曆法,相當於夏歷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時候。
⑤渤然:興起的樣子。渤然興之即蓬勃地興起。
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國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義引申過來。
⑦由:同“猶”,好像,如同。
讀解
作者:佚名
雖然談話的對象變了,但本書編輯的中心思想沒有變,仍然是圍繞著尋求最佳行為方式而愛民這一話題而展開。在梁襄王們等統治者的心目中,殺人是極平常的事,因為只有敢於殺人,才能使別人害怕和畏服你,只有敢於殺人,才能征服和戰勝別國。不殺人而能使別人敬畏,則是他們不能想象的。所以梁襄王不理解,一個不喜好殺人的人,有誰能跟隨他呢?在弱肉強食的春秋戰國時代,有梁襄王們這樣的思想,不足為奇。因為要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要保住自己的私有利益,只有靠殺戳和掠奪別人、別國來使自己更加強大。現今的美國就是這樣。而他們這種愚昧的思想,這種愚昧的行為方式,使他們不斷走上惡性循環的道路。他們不懂得,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對等的,我對你存有善意,你才會回報於善行。我對你有若兄弟,你才會將我當兄弟對待。若是隻想你當我有如兄弟,而我不對你有如兄弟,這兄弟是做不成的,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係也是建立不起來的。按照人類間相處的對等原則,你投入了“愛”,才能得到愛的回報;你投入了“信”,才能得到誠實的回報。如果你對別人是欺騙,那麼別人也會不誠實。所以,人如果不尋求最佳的行為方式,如果失去了愛心,那麼剩下的還有什麼呢?你用狠心來對待別人,別人也就敬而遠之了。不恭敬待人就會同樣受到不恭敬的對待,不寬厚待人就不會得到眾人的擁護,這是人際關係中的對等原則;這些人際關係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協調,也就談不上治理國家了。所以,人際之間、國際之間的最佳行為方式就是建立相互親愛的關係。
所以孟子又只好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禾苗的生長遇到乾旱,看著都枯萎了,但一場雨水就能使它們又恢復生機。後來的唐代詩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有詩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形容這種誰也抵擋不住的力量。另一個例子是水的本性而往下流動,這也是一種無法阻擋的力量。而這種本性的力量其實就是最佳行為方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