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 文/趙以武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的“始皇帝”,是他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500多年戰亂紛爭的動盪局面,採取了一系列維護國家統一的措施,諸如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修築萬里長城等等,在歷史上確實起過進步作用,功績是不能埋沒的。但是,後人也指責他實行殘暴的統治,主要攻擊他“焚書坑儒”的舉措,貶多褒少。
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多次提到過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主要是大力肯定他的不朽功績的,是要給秦始皇翻案的。
1973年8月5日,在全國范圍正在開展“批林批孔”的高潮中,毛澤東針對郭沫若過去所著《十批判書》一書中的基本觀點,寫了一首詩《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此詩涉及很多歷史事件,提到一些有關評價秦始皇的爭議問題,也集中反映了毛澤東本人對儒法兩家思想路線的基本觀點。以下我們分別作一些介紹。
1 關於秦始皇的生平業績。
《史記》卷六有《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名叫嬴政(前259—前210),是秦莊襄王的兒子。莊襄王在趙國為“質子”期間,嬴政出生,所以又叫趙政。公元前246年,莊襄王死,年僅13歲的嬴政繼位為秦王。當時的宰相是呂不韋,與太后私通的嫪毐(音liàoǎi澇矮)權勢又極大。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政剛剛親政,嫪毐乘機作亂,秦王平息了這場叛亂,幽禁了太后,次年又罷免了呂不韋的相位。從此他獨攬大權,並採納李斯滅六國之計,一方面展開外交攻勢,另一方面發動連年東征,文武並舉,自公元前230年滅韓國始,至公元前221年滅齊國止,十年間吞併了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接著,他又從制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十餘年間,四處出巡,沿途刻石,最後病死於沙丘(今河北平鄉東北)。
毛澤東對秦始皇的業績是由衷稱讚的。他在1964年6月24日會見外賓時向來賓介紹說:
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人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罵他就是兩條:殺了460個知識分子;燒了一些書。
這段話告訴我們,秦始皇之功,蓋世無雙;秦始皇挨罵,很不公平。
2 關於“焚書坑儒”。
“焚書”發生於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主意是李斯出的,出發點是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文化領域實行愚民政策。據《史記》本傳講,李斯上了一道奏章,從既往的例子看,“私學”“道古以害今”;從現實的情況看,“私學”“非法教之製”,人們常有“心非”“造謗”的行為,因此“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只保留“醫藥、卜筮、種植之書”就足夠了。此事在《秦始皇本紀》裡也有記載,說李斯的奏章裡還強調:凡史書“非《秦紀》皆燒之”,全國各地誰家有詩書者“悉詣守尉雜燒之”,今後凡“偶語《詩》、《書》,棄市”殺頭,如果“以古非今”就滅他的家族,知情不報者與犯禁者“同罪”。
“坑儒”發生在“焚書”後一年(前212)。秦始皇好方術,身邊有一幫“方士”,其中兩位造長生不死仙藥的親信方士侯生、盧生,竟敢譏議皇帝“剛戾自用”,“貪於權勢”,“專任獄吏”,對有學問的博士“備員弗用”;這且不說,此二人拒絕再給秦始皇造仙藥,相約逃亡而 去。秦始皇聽說後大怒,派專管刑法的御史追查,在諸生中搞人人過關,結果舉發牽連者有460多人,統統坑殺於咸陽。這件事在當時就不得人心,連太子扶蘇也認為“重法繩之”,“恐天下不安”。於是,秦始皇乾脆把太子也發配北疆戍邊去了。
後世人對秦始皇搞“焚書坑儒”非議很大,秦始皇“被人罵了幾千年”。毛澤東卻不以為然,說還要“商量”。早在1958年2月23日,他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話時,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他說:一股風一來,本來是基本上好的一件事情,可以說成不好的;本來是基本上一個好的人,可以說他是壞人。接著,他講:
比如我們對於秦始皇,他的名譽也是又好又不好。搞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沒有人講他好的,自從資本主義興起來,秦始皇又有名譽了。但是,共產主義者不是每個人都說秦始皇有點什麼好處,不是每個人都估計得那麼恰當。這個人大概缺點甚多,有三個指頭。主要罵他的一條是焚書坑儒。……我跟好多人說過,跟章士釗也說過,我說,你們講共產黨等於秦始皇,不對,超過一百倍。
1959年12月11日,他給秘書林克寫了一封便信:
請查《焚書坑》一詩,是否是浙人章碣(晚唐人)寫的?詩云: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來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章碣是晚唐時僖宗乾符年間(874—879)的進士,他的《焚書坑》詩在南宋末年尤袤所著《全唐詩話》卷五有載;清初吳景旭所著《歷代詩話》內有《焚書》條,也收有這首詩,並考證說:“秦時未嘗廢儒,而始皇所坑者,蓋一時議論不合者耳。”毛澤東對這段議論很注意,閱讀時加了圈點,他是讚成吳景旭的看法的。
1964年8月30日,毛澤東就黃河流域的水利建設引古代的例子說:
齊桓公九合諸侯,訂了五項條約,其中有水利一條,行不通。秦始皇統一中國,才行得通。秦始皇是個好皇帝,焚書坑儒,實際上坑了460人,是屬於孟夫子那一派的。其實也沒有坑光,叔孫通就沒被殺麼。孟夫子一派主張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對秦始皇;李斯是擁護秦始皇的,屬於荀子一派,主張法後王,後王就是齊桓、晉文,秦始皇也算。我們有許多事情行不通,秦始皇那時也有許多事情行不通。
春秋時期,齊桓公(?—前643)、晉文公(前697—前628)是一時霸主。“法先王”是厚古薄今的,“法後王”是厚今薄古的。事情行得通行不通,即帝王的意志能否得以貫徹,常常有儒生在搗亂,將厚古薄今的儒生坑一下,事情才能好辦。秦始皇焚書坑儒,比齊桓公、晉文公進了一步,所以他“才行得通”;但是,他“也有許多事情行不通”,那是他坑得不夠。章碣詩中講“劉(邦)項(羽)原來不讀書”,可見事情要“行得通”,未必非讀書不可。
3 批儒評法。
毛澤東認為,“法先王”的是儒家,“法後王”的是法家。1973年8月5日,毛澤東給江青念了前面所引的那首《讀(封建論〉——呈郭老》詩後,又接著作了說明: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有建樹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應該說,歷史上儒、法兩家在治國綱領方面的分歧,指導思想上確有厚古薄今與厚今薄古的區別,不過,也還有其他的不同處,比如:儒家重禮治,法家重法治;儒家講“王道”,法家講“霸道”,等等。毛澤東認為“儒術偽耳”,歷代統治階級尊儒的同時,離不開法治,所以說“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言行不一,口是心非,虛偽得不得了。秦始皇敢說敢干,當然是法家人物了。毛澤東多次提到秦始皇是法家代表人物。
1958年5月8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倡“破除迷信”,在講話中說到秦始皇:
秦始皇主張“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1973年9月23日,毛澤東在會見埃及副總統沙菲時,針對林彪一夥搞的“五七一工程紀要”,向客人介紹說: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是讚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有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
4 柳宗元的《封建論》與郭沫若的《十批判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他寫過一篇有名的政論文《封建論》。其“封建”二字,指“封國土,建諸侯”的分封制度,即所謂的諸侯國。秦以前實行的是“封建制”,秦統一全國後,廢“封建制”而實行“郡縣制”,不再搞“國中有國”,也不再搞世襲做官那一套,地方官吏直接由中央政府任免,隨時可以調換撤職,這也是為著加強中央集權。柳宗元寫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堅持認為“封建制”沒有“郡縣制”優越,主張實行中央集權的統治。
《十批判書》是郭沫若於40年代寫的一部研究先秦諸子思想的專著。其中對孔子評價很高,認為“孔子的立場是順乎時代的潮流,同情人民解放的”,其“仁道”“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孔墨的批判》)。而對秦始皇,則認為他“站在奴隸主的立場”,統一後的六國人民“又整個化為了奴隸”(《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是逆歷史潮流的。
“文化大革命”初期,即1968年10月31日,在擴大的八屆十二中全會閉幕時,毛澤東講:
你那個《十批判書》崇儒反法,在這一點上我也不那麼贊成。
到了1973年,已經由“批林批孔”轉向了“批儒評法”。當時毛澤東將柳宗元的文章跟郭沫若的舊作放在一起作比較,以闡明自己尊法貶儒的觀點。這年5月間,毛澤東給了江青一本《十批判書》,並念了一首新作的詩:
郭老從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產黨,崇拜孔二先。
同年7月4日,毛澤東在同王洪文、張春橋談話時指出:
郭老在《十批判書》裡頭自稱人本主義,即人民本位主義。孔夫子也是人本主義,跟他一樣。郭老不僅是尊孔,而且是反法。尊孔反法,國民黨也是一樣啊!林彪也是啊!我贊成郭老的歷史分期,奴隸制以春秋戰國之間為界。但是不能大罵秦始皇。早幾十年中國的國文教科書,就說秦始皇不錯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
過了一個月,8月5日,毛澤東又寫下了這節開頭已經引到的那首詩。
5 對秦始皇“要一分為二”。
毛澤東一再稱道秦始皇,這是事實。但是,他也不贊成1973年後報刊上大捧秦始皇的怪現象,主張對秦始皇要作歷史分析,一分為二。1975年夏,在毛澤東身邊給他讀書的蘆荻有一次問到怎麼看待秦始皇這個問題,毛澤東回答說:
秦始皇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評論要一分為二。
秦始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一六國以後,喪失了進取的方面,志得意滿,耽於佚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遊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陳涉、吳廣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其中就包括反對秦始皇,完全是正義的。這次戰爭掀開了我國封建社會中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的序幕,在歷史上有很大意義。
- Feb 04 Thu 2016 19:35
毛澤評說中國史:勸君少罵秦始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