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 文/王覺溟
建文四年(1402)六月初一,朱棣大軍進抵浦子口,與退守在此的盛庸展開激戰。盛庸戰敗,燕軍佔領浦子口。此刻的南京已經門戶洞開,徹底暴露在朱棣面前了。
六月初三,燕軍誓師渡江。然而,橫亙在他們面前的這支朝廷水師卻仍是不可小覷的勁敵。燕軍都是騎兵和步兵,沒有水軍,而且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性。即將開打的這次渡江戰役不免令他們有些膽怯。而此刻建文朝廷唯一可以依賴的也只有這支長江水師了。朱允炆把最後的希望全部寄託在了水軍將領陳瑄身上。
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就在這一天,陳瑄率領所有的艦船和士兵突然倒戈,投降了燕王。燕軍自上而下欣喜若狂。而朱允炆聞訊後則感到一片天旋地轉。他發現自己生命中的所有理想在這一刻徹底坍塌。
朱棣率領大軍渡江的這一天,天空中萬里無雲,江面上波平如鏡。
江南的柔風緩緩拂過朱棣的臉龐。朱棣彷彿已經看到了應天府中的金鑾殿。
一切即將成為往事。然而往事並不如煙。
好多年了,朱棣感覺那一道道如刀的北風依舊刻在他的眉梢、兩袖、履上、心間。他很想輕輕地取出一刀,小心翼翼地劃在朱允炆細嫩白皙的臉上。
那會是一種什麼感覺?
燕軍輕而易舉地渡過長江,再度擊潰了退守南岸的盛庸。隨後,鎮江守軍不戰而降。六月八日,燕軍進抵龍潭。南京城近在咫尺。朱棣遙望鐘山,忽然間愴然淚下。
建文帝在近乎絕望中走出了最後一步棋:割地求和。
然而這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事了。三年來,朱棣靠著八百勇士殺出燕王府,一步步走到今天,多少次命懸一線、危在旦夕,如今天下已然唾手可得,他怎麼可能接受半壁江山!?
曹國公李景隆和幾個朝臣帶著皇帝的議和旨意來到朱棣的大帳中。朱棣斜乜了他們一眼:“煩勞諸位前來,有何見教?”
李景隆囁嚅著說明來意。
“這是緩兵之計!”朱棣冷笑著說,“回去告訴陛下,本王只求剷除奸佞,別無他意!”
直到此刻,燕王朱棣仍然扛著“清君側”的道德大旗。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已經知道這是一句謊言,可朱棣知道敢於把謊言重複一千遍它就會變成真理。
李景隆無功而返。黔驢技窮的建文帝仍不甘心,命令谷王朱橞和安王朱楹等在京藩王再次陪同李景隆前去。
這一次與其說是諸王奉旨與燕王談判,還不如說是皇帝給這些藩王們提供了一個敘舊的機會。當燕王與兄弟們暢敘了一番舊情后,諸王才不情不願地轉述了皇帝的意思,說皇帝願意把齊、黃二人交給燕王。朱棣看著他們,說:“諸弟試想,斯言當乎?否乎?誠乎?偽乎?果出於君乎?抑奸臣之謀乎?”
這一串“乎”何嘗不是諸王的心聲乎!?諸王不無委屈地說:“大兄所洞見矣,諸弟何言!諸弟來,豈得已哉!”其實從一開始諸王就是同一條戰壕里的,皇帝削藩損害了他們每一個人的利益,所以燕王此番大動干戈實際上是替他們出了一口鳥氣,眾人心裡都在偷著樂。只是礙於朱允炆仍然是皇帝,不得已走了這一遭。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那就是利用這個機會和即將當皇帝的燕王聯絡一下感情。而為了討燕王的歡心,除了敘舊之外,他們似乎還應該做點什麼……
至於諸王與燕王在敘完舊情后又談了些什麼實質性的話題,史籍無載。但是從最後燕王兵不血刃地進入南京的事實來看,我們應該能窺測到一些東西。
所謂的談判再次破裂。建文帝在朝會上止不住潸然淚下。群臣面面相覷,聽見皇帝的哭聲像一隻孤獨的風箏在空曠的大殿上淒涼地飄蕩。
大臣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人說去浙江,有人說去湖南,莫衷一是。唯獨方孝孺認為南京城中仍有勁旅二十萬,城高池深,糧食充足。所以應該堅壁清野,固守京師,以待勤王之師。如果形勢進一步惡化,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就遷都四川,重新集結軍隊以圖東山再起。朱允炆終於停止了哭泣,覺得到最後只有方孝孺和他是一條心,於是下令由魏國公徐輝祖和開國公常升負責京城防務,由諸王分守各個城門,同時派遣使臣奔赴四方,催促各地火速出兵勤王。
然而,時間在一點一滴地流逝,災難在一步一步地逼近,朱允炆與方孝孺望眼欲穿,卻始終不見勤王之師一兵一卒。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朱棣兵臨南京城下。
朱允炆感到眼前一片黑暗。
然而他並未徹底絕望。就像方孝孺說的,南京城中還有二十萬軍隊,足夠跟燕軍血拼一陣子,他朱棣沒那麼容易進來。
可隨後便有一幫太監哭喪著臉趴在他面前對他說——
燕王進來了!旌旗蔽日,鑼鼓喧天,軍容齊整,浩浩蕩盪地進來了!
朱允炆全身癱軟,最後問了一句:從哪個門進來的?
太監們說:從金川門。
明白了。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只是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
朱允炆目光空洞地望著蒼天。
白雲蒼狗,世事變幻,人間福禍無常。
王道理想,盛世藍圖,一切恍如昨夢。
燕王來了,我就得走了。
可我要往哪裡走呢?
六月十三日這天一大早,曹國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就迫不及待地打開了他們負責防守的金川門。此時此刻,他們正站在金川門下,向氣宇軒昂的燕王朱棣和他率領的這支威武之師行注目禮。朱棣走向權力巔峰的最後一步,順利得連他自己都不敢想像。
就在燕軍的先頭部隊到達皇宮的時候,宮中忽然躥起了熊熊大火。
等到這場詭異的大火熄滅之後,建文皇帝已經不知所終。朱棣到來後,只看見一地的瓦礫和燒焦的屍體,沒有看見朱允炆那張細嫩白皙的臉龐。這多少令朱棣有些失落。他曾經無數次地揣想過朱允炆這一刻的表情,可現在看來,這一幕已經永遠看不到了。
不過這樣也好。死了乾淨,一了百了。
可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誰會相信他死了呢?
此刻,正在清理廢墟的士兵剛好從瓦礫堆裡抬出一具焦黑而彎曲的屍體。
朱棣立刻“斷定”它就是朱允炆。於是命令士兵放下屍體,蹲在旁邊久久地端詳。忽然,朱棣一頭撲在這具形同木炭的屍體上失聲痛哭:“傻小子啊!你何至於走到這一步啊!”
燕王的悲痛之情迅速感染了在場的人,士兵們無不陪著他哀戚落淚。
很快,建文皇帝自焚而死的消息就傳遍了京城。
舊主既然死了,天下自然要有新君。
朱棣進入南京的當天,兵部尚書茹常就率領群臣叩首勸進,說國不可一日無主,請燕王即刻登基。朱棣婉拒。次日,諸王與文武百官再度上表請燕王即位。朱棣表示自己起兵純屬無奈之舉,目的是剷除奸惡,安定社稷,是要像周公輔成王那樣。如今雖然少主“自絕於天”,但應該選擇一位有才德的人當皇帝,自己才德淺薄,如何當此大任?
在中國歷史上,每一個篡位的帝王登基之前都要履行一道必要的手續,或者說和擁戴他的臣子聯手演一出好戲。而這齣戲都有一些大同小異的台詞。此時諸王和群臣對他們接下來的台詞當然是了然於胸。他們懇切地說:“殿下為太祖嫡嗣,德冠群倫,功施社稷!宜居大位,使太祖萬世之鴻業永有所託,天下之生民永有所賴!不宜固讓,以孤天人之心。”朱棣再度謝絕。
這道手續其實很簡單,可它又必須盡量搞得曲折,因為非如此不足以證明當事人是在眾望所歸或者說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登上皇位的。對此,歷代的篡位君臣都很默契。所以第三天,就輪到燕王的將軍們勸進了。他們說自起兵以來“戰必勝、攻必取,實由天命之有歸!”然而,朱棣覺得火候還不到,所以又推辭了。
第四天,諸王再請,群臣又勸,燕王還是不答應。
第五天,亦即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朱棣看見大戲已經進入高潮,可以圓滿落幕了,於是拜謁了太祖的陵墓,隨後既無奈又勉強地說:“諸王群臣既然以為沒有誰比我更合適主持宗廟社稷,那我就勉為其難了,不過宗廟事大,我雖然不得已而答應了,但是你們還是要鼎力協助,以彌補我的不足才好!”
是日,朱棣登基,是為明成祖;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宣布明年為永樂元年。
建文皇帝和他所代表的朝廷就這樣被朱棣的大手輕輕抹掉了。
接下來要抹掉的,還有那一幫鐵骨錚錚、忠心耿耿的建文舊臣。
公元1402年的夏天,朱棣的鐵腕一翻,風和日麗的應天城瞬間籠罩在一片血雨腥風中。
- Feb 03 Wed 2016 19:48
朱允炆的哭聲像一隻孤獨的風箏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