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節
作者:佚名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梁惠王說:“我很樂意聽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說:“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說:“沒有什麼不同。”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回答:“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於是說:“廚房裡有肥嫩的肉,馬房裡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躺者餓死的人。這等於是在上位的人率領著野獸吃人啊!野獸自相殘殺,人尚且厭惡它;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卻不免於率領野獸來吃人,那又怎麼能夠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說:‘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該是會斷子絕孫吧!’這不過是因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來陪葬罷了。又怎麼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注釋
①安:樂意。
②梃(ting):木棒。
③庖(pao):廚房。
④廄(jiu):馬欄。
⑤且人惡(wu)之:按現在的詞序,應是“人且惡之”。且,尚且。
⑥惡(wu):疑問副詞,何,怎麼。
⑦俑(yo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經歷了一個用草人陪葬的階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卻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惡痛絕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這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後來這句話成為成語,指首開惡例的人。
⑧象:同“像”。▲
讀解
作者:佚名
在孟子提出一系列王道愛民政策後,梁惠王終於不得不虛心求教了。孟子此時提出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愛民與殺民!孟子之舉例,實際上就是批評梁惠王的霸權政策、行為方式就是在殺人。從現代考古所知,殷墟侯家莊大墓中的殉葬者,約四百人,僅武官村大墓中就有殉葬者近百人。其中有被反綁及砍下頭的殉人。殷墟還發現有很多人祭的遺跡,在一批排葬坑及散葬坑中,有被殺的無頭人骨架及人頭骨。此外,宮殿建築、宗廟以至一般居室的基址中,也都發現有人祭遺址。卜辭中亦有大量殺人祭祀的記載,其中最多一次殺祭者達五百人。人祭的手段包括砍頭、肢解、焚燒等。被殺者多為俘虜,其中又以羌的數量最多,此外還有僕及少數的妾等。這個陋習在周初已經改為用陶俑來代替不可或缺的勞動力資源,然而在春秋時期,這種用活人陪葬的風氣又有死灰復燃,所以孔子不得不扼腕而嘆:“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一開始製作陶俑的人,難道沒有繼承者嗎?勞動力資源、人才資源,實際上是最寶貴的資源,一個國家靠的是什麼?人民!沒有人民的國家叫什麼國家呢?而人民的擁護,就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要素,也是一個國家賴於繁榮和富強的最基本要素。所以,製作陶俑來陪葬的這種傳統,是應該有繼承者的!後來的秦始皇用了大量的陶俑來陪葬,其實就是“始作俑者”的繼承人,也是他對殷商王朝和春秋戰國時期用活人來陪葬的反對。
孟子之所以提到孔子這句話,就是想要說明勞動力資源的可貴,也以此來說明愛民的行為方式的重要性。作為人民的父母官,怎麼能讓自己的子民饑餓而死呢?所以要選擇最佳行為方式才能真正做到愛民、護民、裕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