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 文/梁小民
記得有一篇美國作家寫的短篇小說,寫的是一個畫家總不得志,作品賣不出去。於是,他和朋友策劃了一個騙局,宣稱該畫家已死,並請一些評論家對其作品進行狂轟濫炸式的讚揚。於是,這些原本賣不出去的畫價格狂升,他們著實發了一筆財,但已成名的畫家卻無法以原來的身份生活並作畫了。人死畫才值錢,這並不奇怪。印象派大師凡•高生前作品無人問津,死後卻賣出了天價。當然,小說中的情況實際是為錢而“死”的騙局。
設計這個騙局的人也許並不懂經濟學,但他們卻按經濟學原理策劃了這場戲。價格取決於供求,要想控制價格,必須控制供求。在這個騙局中控制供求的中心是讓畫家死。換言之,畫家之死既影響需求,又影響供給。
先來看需求。人們購買藝術品來源於兩種需求:欣賞和投資,買一幅畫掛在客廳或臥室裡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為了欣賞而買畫時,需求取決於購買者對畫的主觀評價。但人對一幅畫的評價不僅取決於個人的 偏好和欣賞時的感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別人評論,尤其是評論家的影響。一幅平常的畫,被評論家(尤其是著名評論家)吹捧之後,也會引起人們的關注,提高了購買者的主觀評價。從眾心理在評價藝術品中相當明顯。在這個騙局中先讓畫家“死”,然後再請評論家吹捧,這樣,無疑會提高藝術品購買者對這個原本不知名的畫家的關注。重新審視他的作品,給予較高的主觀評價,從而對他的畫的需求增加了。需求增加會使價格上升。
藝術品的另一種需求是投資。許多人購買藝術品並不是為了欣賞,而是為了保值與升值。在各種投資物品中,有價值的藝術品升值的速度最快。投資的收益在未來,所以,出於投資動機買畫的慾望取決於對未來升值的預期。對藝術品的這種投資有很大的投機成分。一個畫家死後,人們對其作品在藝術史中的地位及未來升值前景都是一種猜測。猜測的英文原詞就有投機的含義。畫家之死引起人們對其作品升值的預期,評論家則可以為這種升值的猜測火上加油。人們預期該畫家的作品未來價格會上揚,這種預期使購買者增加,這就推動了它現在價格的上升。現在價格的上升又推動預期價格上升。這樣的互相作用就把已死畫家的作品炒到了天價。
需求的增加固然可使價格上升,但供給的增加會使價格下降。一旦供給不變,價格就只取決於需求,取決於購買者的購買慾望和購買能力。如前所述,一旦畫家的畫被炒熱之後,現期與預期價格都上升,在那種投機氣氛下,需求慾望是很強的。那些喜歡收藏藝術品的富翁和從事藝術品投 機的人,購買能力也是很強的。價格狂升就有了可能。讓供給不變的方法則是畫家死去。所以,小說中的畫家就只有“死路一條”了。物以稀為貴的原因正在於此。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這個騙局的關鍵是要公開宣布畫家的死亡。如果在此之後再把這個畫家的畫毀掉一些,留下的精品會更值錢。
有人認為價格取決於物品中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實勞動時間是很難衡量的,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換算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在市場經濟中決定價格的只能是供求。一個畫家作畫用的勞動是既定的,但生前不值錢,死後才值錢,這能用勞動量來解釋嗎?
許多已去世的畫家的畫賣出了天價已經司空見慣了。許多人從事這類 藝術品投機(也可以稱為投資),或成功,或失敗。儘管這些現像看來令人眼花繚亂,其實用一個簡單的供求工具就可以講清楚。市場經濟中許多物品的價格令人費解。有些有用的東西很便宜,有些無用的東西卻很昂貴,有些用了大量勞動的東西不值錢,有些耗費勞動並不多的物品卻價格高昂。但只要用供求關係一分析也就不是什麼難題。正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學供求分析是經濟學的基本工具。正如西方諺語所云:你要使一隻鸚鵡成為一個經濟學家,只要教會它說“需求”與“供給”就可以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