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國學大師、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為深圳讀書月帶來兩場講座
傅佩榮:一生只需八本書
傅佩榮
「真正的國學就是五本書,《論語》、《老子》、《孟子》、《莊子》、《易經》,精讀這五本就足夠了。」11月11日,著名國學大師、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來到深圳,先後在羅湖區委議政廳和中心書城為數百國學愛好者帶來兩場精彩講座。作為台灣繼南懷瑾之後最有名的「哲普大師」,傅佩榮一直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與普及,近年來在內地連續開講「哲學與人生」,所到之處座無虛席,其近年出版的「傅佩榮解讀國學經典」系列叢書也風靡內地。講座之後,記者對傅佩榮進行了獨家專訪,聽他暢談閱讀與國學。
一生的讀書計劃只需八本書
11日下午,傅佩榮做客羅湖區委議政廳,開了一堂名為《品味老子:在虛靜中覺悟人生智慧》的「都市講壇」。這也是深圳讀書月期間由羅湖區文化館主辦、羅湖區文化館、上海圖書館講座中心承辦的重點活動。晚上,他又馬不停蹄趕往中心書城,在北區大台階開講《國學與當代生活》,與讀者一起探討如何運用經典智慧指引現代生活,分享「心的文化」。
談到讀書,傅佩榮主張「季節讀書論」。「春夏秋冬是四個季節,人生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也是四個季節。念書要配合你的生命階段。」傅佩榮開的書單只有8本,中國4本,外國4本。他說,春季讀中國的《論語》、外國的《泰戈爾全集》,就會覺得人生充滿希望;夏季讀中國的《莊子》、美國作家梭羅的《湖濱散記》,通體清涼;秋天看《老子》和房龍的《寬容》,會發現萬物有榮有枯;冬天溫習《孟子》和尼采的《查拉斯圖特拉如是說》,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
真正的閱讀永遠是紙質閱讀
「楊振寧先生的自傳裡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從30歲以後,做人處事全靠孟子』。楊先生是物理學權威,他做人處事卻不靠物理學,不靠數學,不靠化學,而是靠國學。」傅佩榮說,讀國學的意義,在於尋找一種生活的源泉,閱讀亦如是。
他強調說,閱讀是非常特別的一種行為,能夠把白紙黑字變成思想觀念,讓你消化之後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閱讀會讓一個人感到生命有它的深度、厚度。「一個人有任何遭遇,就因為有閱讀習慣,一切會轉向正面和陽光,相反,不閱讀只看網絡,他的生命會比較沒有出口。」因此,傅佩榮認為,真正的閱讀永遠是紙質閱讀,「紙質書可以反復讀,可以做筆記、畫線,可以寫些心得在旁邊,讓它變成經過你的手運作的產品,一本讀過的書就變成『我的書』。網絡卻永遠不可能做到。」
作為一位來自台灣的學者,傅佩榮從旁觀者角度看到,內地這一兩年國民閱讀率持續走低,原因之一正是網絡太發達。「閱讀有時是需要變成一場運動來推廣的。目前,內地有沒有設法讓閱讀繼續成為人們樂趣的來源,是非常關鍵的。」他建議最好一些朋友組成讀書會,定期一個月聚一次,把讀書心得做個分享。
《四大聖哲》影響終生
幸運的是,台灣的閱讀傳統從未斷裂,傅佩榮告訴記者,台灣的高層知識分子一般讀西方譯著,加上台灣翻譯隊伍也比較整齊,因此閱讀方面最大的一個特色是,幾十年來一直能夠保持和國際接軌,西方的最新學術成果都能同步看到。
早期影響他最大的一本書,是他念大學時開始翻譯的一本小書《四大聖哲》。書裡介紹四個人,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底、耶穌。「翻譯的過程是一種精讀的過程,譯完之後我深感震撼。活在世界上有這四個人作為典范,生命實在是充滿挑戰,並且深具意義。」傅佩榮感慨地說,《四大聖哲》明確了他的人生方向,受益一生。
這些年來,學者傅佩榮過著一種忙碌的生活,演講、出書,他怎麼保證自己的讀書時間呢?傅佩榮告訴記者,他在台灣一直保持一種相對單純的生活,奉行「四不一沒有」的政策,不碰政治、不上電視、不應酬、不用電腦、沒有手機。「人一定要記得自己生命有限,時間很寶貴。我很愛惜自己的時間,從不勉強去做別人都要做的事情。這樣才有時間念書,就這麼簡單。」
從南懷瑾到余英時
談到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幾位老師,傅佩榮說,第一位就是南懷瑾。「在台灣學術界,沒有人把南懷瑾先生當做一位學者。他從來沒有在公立大學教過書,他在私立大學,像輔仁大學兼課兼過兩三年,我那時正好念大學,所以他教我中國哲學史。」傅佩榮說,南懷瑾從不好好講課,他上課的時候東拉西扯,或是跳到講台上教學生打坐,「他教我們中國哲學教了那麼多年,都不知道什麼叫中國哲學。人家說他是最早一個版本的於丹。」
另一位老師方東美對傅佩榮的影響更大。他用八個字形容方東美上課,「天馬行空,畫龍點睛」。「他講中國佛學,你在教室外面經過,會以為他在講柏拉圖,你走開了,半個小時之後你回來,他在講莊子是太空人,逍遙游如何如何,你以為他講中國哲學,再聽下去原來講的是佛學。」方東美把中國哲學、儒家、道家跟西方哲學從柏拉圖到康德融會貫通的治學方法,對傅佩榮是很大的震撼。
在美國耶魯大學念書的時候,傅佩榮又遇到第三位恩師余英時,余英時先生教導他,西方哲學是西方人的專利,「我這一生如果要有點心得,一定要研究中國自己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