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古弓

             小時候喜歡看布袋戲,典型的武打劇場景是:〝功夫盡展,麥細利(不用客氣)〞〝領教!〞〝拜候!〞〝嗆!嗆!嗆!〞;在幼稚的心靈得到欣悅、滿足和無限想像的空間。即使晚上補習後,還是不辭辛勞跑去布袋戲院──台南慈善社揀戲尾(每日演出連續劇情,至每場最後30~40─分鐘,免費開放讓觀眾自由進出,藉由劇情的高潮待明天分曉,來吊胃口招攬隔天提早定座。),常常遲過12點才回到家,本來當晚要受罰,但怕吵到鄰居,所以隔天算帳遭受體罰;對那種致命的吸引力,即使身受皮肉之痛也心甘情願,不會因畏懼而缺席。

  到了初中(國中)迷上武俠小說,功課一落千丈,差一點不能升級,但也是打死不退,對武學的千變萬化,神奇古怪,真是心馳神往,就這麼混呀混的,瞎貓抓到死耗子,僥倖考上大學,參加擊劍社東洋劍組(分東、西洋劍)。好了!開始實現我的武功絕學理想大美夢。打呀打!玩呀玩!胡俚胡塗地也得到這個獎,得到那個獎(其實多半是裁判鼓勵性質的成份居高),心裡確實高興的不得了。

  畢業後就不再吃香了,好像風水輪流轉,每次吃癟還得行禮如儀,裝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不帶走一片雲彩,大俠本來就該如此!搞了幾年,區運會也得獎了,世界盃也參加了,但就是一年不如一年,漸漸心裡明白,如果不見改善,包準是死路一條。那麼應當去遍訪明師、搜集各流派的秘笈,好好的弄個清楚明白,武功不是越練越厲害嗎?雖不致求什麼仙草靈芝、千年血鰻………,但越來越心急如焚,確是如此。

  急呀急!但也急不來,手、腳、腰都弄傷了又如何,跌跌撞撞、浮浮沉沉奮鬥了數十年,終於那個模糊的影子好像越來越清晰了。什麼是〝高手〞?高手就是擁有世界一流的劍技,如同美國大聯盟、NBA籃球、世界盃、歐洲足球賽、溫布登網球、奧林匹克運動會………等等,那種水準能夠出場競技,展現力與美的韻味。劍道雖尚未列入奧運,但每三年辦一次世界盃比賽,日本的水準最高,其國內制度完善風潮興盛堪為借鏡。劍道是如同生死決鬥的武道,因其特性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修鍊,在日本現今最高段位限於八段,受驗資格年齡至少年滿四十六歲(從前四十八歲),也就是身心、技術都到了圓熟的程度,再上去就是自我要求、終身學習、追求目標了。八段可以說是劍道博士,每次受審者約一千多人,通過的約十人左右,及格率約1%,就在這麽嚴苛競爭下,而且都是專業中的專業劍士(大部份以劍道為專業,例如警察官、劍道教授、老師、劍道館主、教練………等),百中選一,水準之高難有僥倖者,是所有升段考試最大的難關。

  那麽三、四十年前又是如何呢?還保留著些微古流傳統色彩的劍道家,對稱號、段位有什麽壓力,茲舉一例以供參考:

  中尾巖先生 範士八段(1953年全日本未滿40歲組第一名,約十五年前曾來台指導,已故)說:

  「可是日子一經過這個授與的稱號,漸漸變成壓力,好像頭上給帶了一頂戰帽。另一方面又開始自己怕自己,難道我有被稱範士的價值嗎?從今以後應加倍努力修行,等到人格上、技術上都有一番成就時,那時才把範士的證書掛在房間的正面。」

  我發誓,我的劍道由今天重新開始。審查的年格已到,也不是可以隨隨便便就去取來的,拿稱號、段位不是輕鬆。劍道的稱號和段位不是自求的,是經過訓練的成果自然授與的。」

  〝段位、稱號(鍊士、教士、範士)是對最終目標的手段和過程〞,從近代的眼光和制度面確是如此。而更早期的,留下來的高手、低手之分,也甚有參考的價值。

  有位劍師在晚年時說:一生的修業是循序漸進的,

  下位  不可當為修鍊之物,認為自己下位,別人也成為下位,

如此的無用處。

  中位  雖是還未有用處,但我之不足,以眼可以看出來,

別人的不足也可以看出來。

  上位  是我物已成,自滿起來,欣悅別人的褒揚,感嘆別人的做不到

      這就有用處了。

  上上位 是不張揚,別人也認為高手,大部份到此為止。

  最上位 超過上一段,最優秀的是融入其道,是沒有盡頭,故不敢以此自滿

      確實自知不足之處,一生沒有成就之念,沒有自滿之心,也沒有

      卑下之感。

  目前台灣劍道在世界大概排名在四、五位。日本第一、韓國第二、美國、加拿大、巴西第三。而台灣的段位實力與世界一般水準評比,差約兩段,如果和日本劍道盛行的地方相比,差約三段。1970年第一屆世界盃劍道比賽,台灣獲得亞軍,以後就很難爭到第三名,雖說比賽成績不能代表全部,但多少可激勵全國的士氣,營造劍士們競爭修鍊的環境,甚至在世界體育交流也佔有一席之地,產生良好的效果。遺憾的,國內卅年來都把它當成私人禁鬻,充滿劍道官僚氣息,終至每況愈下成為一灘死水,直叫人擲筆三歎!

  「………名實求相符,練劍要覺悟,公是和公非,大家來保護。

………,修鍊再修鍊,須忍磨鍊苦,妄言取消誰,還是未知數………」

  二十多年前遭到文攻武嚇,〝取消段位〞的警告,內心著實好笑。〝對一個求道修鍊者,誰也管不了誰!〞,以之自許,從此自動回歸到空白零段位,也無所謂,即使停格在四段,恰好是八段的一半,成了半吊子,那又何妨,反而這才是終生持續戰的開始!

  〝人如一把劍,不利需自磨〞,修文練武,我要比別人卡認真,我要比別人卡打拼,還好劍道這種武道可以自我要求,縱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心甘情願,但要求別人就難上加難了。

  數月前當全國中上比賽裁判,看到一位彷彿40年前自己身影的選手,不覺心頭踴起一陣心酸,當年是菜鳥學飛,今日是笨鳥先飛,茫茫大海,無盡天涯,何處是彼岸,何處是終站,海鳥笑阮是蠢蛋!

  修練是由己始,由己終。事理合一,理是心,心就是自己,先把握自己的心,然後捉住機會大死一番,絕後而再生以外別無他術。讓其斬肉,斷其骨,讓其斬骨,斷期髓。事就是技巧的技,需要悟後的修行,特別對氣息的保留,氣魄的持續拼命而為就是祕訣。事的階段是領悟易,而持續難,劍道的修鍊是到事的修鍊為止,為基礎階段最少需費十年,能忍受經過這「默默十年」的苦修是重要的。(節錄自小川忠太郎先生)

  十年為功,最近這十年可說是〝黃金十年〞,達人曾教導當遇到困境,當機立斷,縱身而下山崖,由山麓再攀爬,重新開始,有了努力目標而辛苦自我鍛鍊,如名著〈貓的祕街〉;「一切只有反求諸己,師者唯能傳其事,諭其理,欲求得其真靠自己,謂之自得。」單靠別人教導決不能深入堂奧,只有靠自己深入思考,重複體驗,才能得到道的精髓奧妙,這個道理契合世間所有的事物。

  伊保清次先生規劃男性個別年代練習法,並說依年齡階段而正確練習的話,必能升至高位。

25歲前後練習法:將練習正規去做,並不斷地向上位者求教之態度為要。

35歲前後練習法:自己體會出做到由劍尖迸出銳利迫力的架勢。

45歲前後練習法:動十分心,動七分身,以三分餘力使劍道產生出餘韻和風趣。

55歲前後練習法:用力突破年齡和體力之壁,從而看出邁向高尚之位的台階。

65歲前後練習法:胸懷「年老之初心」常常放眼更上的目標。

對照以上標準,自忖沒有一項符合,那要怎麼辦呢?

又,持田盛二先生(十段;御前比賽第一名)遺訓之一:「劍道是至五十歲對基本盡心盡力學習,非學至成為自己的東西不可。普通以為基礎是初學者們修鍊的,這真是大大的錯誤,而且以此為觀念的大有人在。」

我用身體領悟劍道的基礎五十年,我的劍道過了五十歲才進入真正的修鍊,這麼用心從事劍道,到了六十歲足腰變弱,而要彌補就靠心了,努力用心強化弱點。

到了七十歲身體全體變軟弱了,這時做心不動的修鍊,心不動,則對手的心變成映在吾心鏡上,努力使心靜不動。

到了八十歲心變成不動,但雜念有時會進入,那麼就修鍊不讓雜念進入。」

心是沒有界限的,可一直向上。只要心不死,還是有救的,劍道就是這麼奧妙。逝者已矣,來者可追。百年的劍道(高齡80歲以上)勉語:「昨日能,今日也能。今日能,明日也能。」只要不忘初心,來日還長呢!我們並不老啊!

他還說:「沒實力者,所接受的段位是沒有價值的。」(當時他接受十段位)並感慨說:「自己的劍道日暮而道遠,諸位還年輕,加油吧!人們給與人類最高位對其人的劍道並非好事。」。讀了遺訓,不覺對自己的劍道自勉要更客觀、更求進。

看了前人苦心修鍊,自感慨已踏上不歸路──〝欲將志氣當如劍,人生道上埋孤獨〞──幸與不幸又能怎樣,心底明白劍道人就是這樣的宿命。好吧!已經燒掉心目中的金閣寺,心裡也沒有金字塔了,只有守著心靈小小的道場練習再練習,努力研讀劍書,勤修苦練,勇於印證,無非為的是把自己逼入死角,希望超越世俗的毀譽褒貶,在自己喜愛的劍道境界裡給與一個無言的答覆。

在身處嚴苛的試煉中,嘗為偶而出現合於劍法的一擊高興了好幾天,但相對於常常的碰壁和失敗,又鬱卒了好一陣子,這麼快樂痛苦交織,起起落落,何時才能到達彼岸?不禁心裡又產生了疑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法不離世間法,世事唯求自然平常,盡人事聽天命,過程盡心盡力,結果如何就不會太在意了。

  海到無邊舟是岸,回首這段讀書練劍十年的日子,幸運地好像看到一縷清煙升起,恍然若有所悟,段位於我何哉?唯有徹理鍊心,重新回到原點,力求做到;端正架勢、鼓起勇氣、初之太刀全力以赴、一期一會、將竹刀提升為真劍的意識,全心全靈地使出每一劍,強者不懼,弱者不侮……。尊重對手,確實自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堅持大腦不生鏽* 的頭像
    *堅持大腦不生鏽*

    *堅持大腦不生鏽*的部落格

    *堅持大腦不生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